7/1/17

藝術教育評量不設限



當美國教育部公布20168年級生視覺藝術與音樂的評量結果時,一般人注意到的不是學生成績表現,而是對於藝術能力與嫻熟度可以被測知感到驚奇。

對藝術教育者而言那已不算新聞。過去20年來,在美國教育部監督下,「國家教育進展評測(National Assessment of Educational Progress, NAEP)的藝術教育架構早就被用來做學生評測。不僅如此,就如同每個藝術教育專家以及幾年前一份全國藝術天份研究報告顯示的,儘管有不同品質程度差異,但用以檢視學生的藝術教育表現基礎標準範本及規定早就存在。

同時,對於非營利藝術組織而言-甚至那些不提供教育服務的機關-測量藝術學習進展的想法看起來也許是徒具形式的作法,然而,我們國家的文化教育單位卻經常只想表現他們的價值給那些想知道簡單標準卻投資報酬概念模糊的公家或私人贊助者看。

長期以來,藝術家大多對於量化藝術價值抱持不以為然的態度。而被短暫的流行標準制約的贊助者或引領時尚潮流的人,那些評量標準也引不起他們的興趣。對藝術教育而言,如果僅以金錢做為衡量標準,那根本是行不通的。不過為了確保評量系統的整體性,公家機關須建立一套可以評鑑他們自己的藝術貢獻的方法。

根據研究顯示以及實際經驗證明,人們對於各類藝術的反應甚至他們對於參與藝術活動的決定,在不同變數中複雜的交錯進行著,而那些行為大都無法直接測量。

這樣的挑戰並沒有讓美國或國外的文化教育單位卻步,他們僱用專家幫助他們了解對象群的分布情形、他們的態度以及行為分析資料,做為決定藝術課程設計的參考依據。評測藝術教育是總體教育的一環。不同學科結合美術教學準則,正朝著正式評測的方向邁進中,至少在音樂及視覺藝術領域是如此的。然而,這當中存在下列兩大問題:

第一:雖然有現行準則,但在我們的學校及社區的藝術教育卻沒有一套經過世界各國共同討論後通行的測量標準。雖然,教育部偶爾會檢視從幼稚園到高中特定的藝術科目的教學方式,然而,就美國總體看來,決定資源分配的州及地方政府雖然對評測沒有什麼影響力,但畢竟資料均源自公立學校系統或取自州教育主管機關,所以也許在未來,地方層級的評測方法會有什麼突破性的進展。

第二:藝術教育經常與其他學科作結合,尤其是幼稚園到高中階段的STEM(科學、科技、工程、數學)領域,所以究竟什麼樣的評量方式可以有效檢測這些跨學科教學的學生學習成效?對學生、社區、社會整體而言又有什麼好處?

我們應該著眼在第二個問題。藝術類科與非藝術科目結合的教學方法,是為了創造更具價值的影響力,我們應該用健康的角度來看待結合美術與設計的教學,以期激勵產生具創造力的成品,進而影響整個社區、帶動社會經濟發展。

藝術教育就跟藝術本身一樣,是個複雜無比的系統,它需要小心檢視各個環節及相關的人事物等。它也需要持續的資料蒐集與支持理論的論述,幫助我們了解其中的錯綜複雜之處。雖然沒有一套可以通用全國的藝術評量標準,但我們仍需持續進行各種研究,找出釐清藝術教育及結合藝術教學價值的方法。

可進行研究的方法很多,比如:心理研究、基礎神經科學以及計量經濟學;這些研究可以涵蓋小型隨機研究或系列比較個案研究、社會網路分析、模擬研究、進階統計範例或電腦輔助文字分析等都可以運用。藝術教育研究必須清楚指出欲尋求的答案為何,要放在某一重點上,但同時必須可適性調整與具創造力。要從其他領域的研究中學習,也應該要包容不同意見產生的可能性,有時可能要進到那些與「藝術」或「教育」無關的地方,像是創造力研究、人類發展、企業發展以及公民與社會福利等,都可以變成研究的基準。

為符合「學生全勝法案(Every Student Succeeds Act)」對「全才教育(well-rounded education)」要求的基本精神,我們的藝術教育須要一項具彈性的測量策略。理想化而言應是公家-私人機關協力合作,從基本的科學研究到課程評估,綜合學生及老師學習的整體評量系統;或至少要有來自學生、家長、老師、行政人員以及社區成員的例行資料更新以供研究。

用創造力評量(assessment of creative tasks)取代複選題(multiple-choice),「國家教育進展評測」把運用在其他學術領域研究效果不錯的評量,應用在部份的藝術教育評量上。現在該是發展出具衝擊力的藝術教育研究的時候了,好讓人類可以對個體、群體以及社會成員如何學習與遊戲有更充足的了解。

主題類別:藝術教育
資料來源:
Education Week -- June 6,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