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1/19

德州課綱納入書寫體課程




目前德州大部份學區並沒有教學生書寫體(cursive)字母的課程,然而情況即將有所改變。

2017年時,德州教育委員會修改英語的藝術與閱讀(English Language Arts and Reading)在「德州基本知識與技能(Texas Essential Knowledge and Skills, TEKS)」的規定比例。其中一項改變為重新針對小學學生教授英文字母書寫體。

根據德州教育法規(Texas Education Code)更新議題的修正列表,從今(2019)年開始,學生將會在二年級時開始學書寫體。到了三年級時,學生要學會用書寫體寫出字距空格適切、完整而且容易辨識的句子、想法及答案。

奧斯汀德州大學(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心理教育學院(Department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教授修勒(Diane Schallert)專長在探討語言與學習的重疊性以及語言的口語與書寫的社會功能說明(socio-functional descriptions)。所以一直以來她對書寫體並不陌生。

修勒說:「一年級時我們只有學書寫體,從沒學過正楷。」她說,無論用何種形式學習一種語言對一個人的成長都是有其價值的。在語言理解力中,存在著一種生成與理解間的互惠作用。她說,藉由看著字母在你的掌控中慢慢寫出來,你就會把你與聲音圖象的互動過程融入你的思維之中。她說,決定在課綱裡加入特定內容其實比人們想像中的限制更多;一天的時間就是那麼多,不管你決定把什麼放到課綱裡,你同時也得決定拿掉什麼課。做出課程內容取捨是一項重大決定,也是一件很艱難的事。

學生到了四年級時,就被賦予期望可寫出易辨識的書寫體來完成功課。

德州所有的學區將於20192020學年度開始把書寫體納入課程。

撰稿人/譯稿人:陳憶如
資料來源:2019412KVUE abc


北美「台灣研究」工作坊:討論台灣所面對的挑戰和機會




照片:「台灣研究」工作坊出席者(左起) Monique Wedderburn、陳綾琪教授、張誦聖教授、李弘祺教授、王敦正僑務諮詢委員、廖炳惠教授、葉耀元教授、孫鐵漢。(石麗東攝)



十餘位來自北美高等學府從事漢學及台灣研究的教授、于四月廿七日集會休士頓聖湯瑪斯大學,討論如何以文學、文化及經濟的軟實力角度建立平台,向西方社會介紹台灣的文化實力和成就。

 參加「 北美台灣研究工作坊」的教授們,在學術領域上各有專精,大多在校擁有行政領導的經驗,譬如「工作坊」在文學單元提出工作報告的有: 奧斯汀德州大學的張誦聖教授,曾出版兩本有關台灣文學的英文著作,九零年代即被夏志清教授點名是「對台灣文學最有研究的旅美學者」,她曾任奧斯汀德州大學亞洲研究中心主任及全美華文及比較文學協會主席。其次發言的杜國清教授,執教聖塔芭芭拉加州大學,他是該校台灣研究中心主任,並且始自1984年擔任「台灣文學」期刊的共同主編,以英文譯介台灣文學作品,至今己發行六十餘期,第三位是來自密蘇里州聖路易華盛頓大學東亞語文系擔任中文系組長的陳綾琪教授,她在該校聖路易市校園邀請台灣話劇和舞蹈團的演出,在社區引起熱烈迴響。

在第二單元「文化和社會」的主題之下,有來自東海岸的布朗大學「美國研究」主任Caroline Frank 和聖地牙哥加州大學「台灣文化研究組」主任廖炳惠談論他們的經驗和心得,Caroline指出: 如何把台灣研究在大學校園和美國的學術研究連接起來,如何吸引所有的學生乃當務之急,而不單是指標亞洲學生,或亞裔的第二代,Caroline Frank舉例自己帶領交換學生到台灣做原住民的研究,除了參觀博物館,還遠至屏東鄉間部落村莊,所產生後續的效果佳,台灣人的熱情和美食,使得造訪的美國學生都愛上台灣…,曾任新竹清華大學文學研究所所長的廖教授指出,從擴展「台灣研究」的基礎來看,台灣還有許多沒有充分使用的資源,值得從全球的視角作番連結:譬如台灣的海洋歷史、原住民對颱風土石流的生態因應之方,還有鄭成功當年和荷蘭交戰勝利之後,所建立的商業王國,這些都是全球化歷史之中值得去研究和探討的寶貴資源,早在九零年代廖教授便提出台灣過去數百年歷經不同階段的被殖民經驗,一則可以用它討論台灣的「另類現代性」,同時可以邁向「比較社會、文化的後殖民研究」,可提升台灣在全球後殖民研究之中的學術參照地位。他最後幽默地說: 或許朝這些方向努力,我們就可以從獅子口裡奪回一塊鮮肉來。

進入工作坊的第三單元由聖湯瑪斯大學台灣與東亞研究主任史漢傑Hans Stockton、達拉斯德州大學亞洲研究中心主任Monique Wedderburn 及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學術副校長黃一莊主講。黃教授認為台灣位居全球第十七大經濟體,如何讓它的地位變得更為顯著 ?他指出,「台灣研究」如果涉及政治,便會碰上「主權」議題,顯然不容易得到答案。如果更換角度,台灣自七零年代開始經濟起飛,成為四小龍之首,傳統文化向無斷層,一邊積累了文化資源,如今可擴大國際視野,從更寬闊的背景和西方社會的科技、人口移動(migration )趨勢、原住民生態、大都會等議題如LBDG等接軌,產生對話。黃教授並提及九十年代從事「台灣研究」也曾有過風光和熱鬧的時刻,但近年來台灣留學生數量遞減,尤其是中國經貿力量崛起之後,相形之下,台灣漸有邊緣化之虞,因此在策略上必須擴展台灣研究的基礎,加強宣傳工作,國際間爭取更多的支持。

主辦本屆「台灣研究」工作坊的葉耀元教授是聖湯瑪斯大學「台灣與東亞研究計劃」代主任,全天來往穿梭會場,足見一人辦會的辛勞,休士頓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教育組組長周慧宜亦列席工作坊,會場中另有一對夫妻檔全天認真聽講的是退休的華資銀行家王敦正伉儷,退休之前除了擔任首都銀行董事長,他並獲聘為「大休士頓商會」(Greater Houston Partnership) 董事多年,不止一次獲市政府的邀請隨市長參加拓展國際貿易的訪問團,目的地之一包括中國大陸,王董對於中共政府近年來對待台灣的「鴨霸」姿態感到痛心與不平,因此主張以宣揚台灣軟實力的行動,替故鄉寶島爭取公道,他也是「台灣研究」多年來的忠誠推手。

白天的討論結束後,晚宴的主題演說是由紐約市立大學的李弘祺教授主講,講題是: 「台灣研究的另一視界 : 西方文化在台灣之滄桑」,李教授曾在香港中文大學、台灣大學和北京師範大學講學,他所著「學以為己: 傳統中國教育」在歐美學界流傳甚廣,其修訂版于2017年獲「中國國家圖書館年度獎  」。(石麗東)

★原文刊於德州月刊及美南新聞



撰稿人:石麗東
資料來源: 2019427日德州月刊及美南新聞Southern Chinese Daily News

5/9/19

國家圖書館公開徵選編輯一名

一、徵才機關:國家圖書館
二、人員區分:教育人員
三、職 稱:編輯(比照助理教授聘任)
四、名 額:1名
五、性 別:不拘
六、工作地點:國家圖書館(臺北市中山南路20號)
七、上網期間:自108年4月26日至5月25日
八、資格條件:
(一)具備教育部認可之國內外圖書資訊學、國際事務或區域研究相關系所、或國際漢學等相關系所博士學位且近7年內有相關著作發表或參與科技部等政府單位研究計畫者。
(二)具圖書館正職工作經驗,熟悉國際組織、具國際合作與交流業務、或辦理國際會議及外賓接待等實務經驗者尤佳。
(三)具全民英檢中級以上或相當程度英語能力,英文說寫能力俱佳。
(四)具有中華民國國籍,且無教育人員任用條例所列任用限制情事者。
(五)積極任事、具工作服務熱忱。
九、工作項目:
國際合作交流業務、合作單位網頁資源建置、辦理國際會議及外賓接待、英文通訊編輯、其他交辦等事項。
十、聯絡方式:
(一)意者請檢附下列資料,於108年5月25日前(以郵戳為憑) 寄達國家圖書館人事室(臺北市中山南路20號,並請於信封上註明姓名、聯絡電話、及應徵職稱):
1.中文履歷表(請下載附檔「國家圖書館職缺應徵履歷表」填寫,或請來信索取檔案hsia@ncl.edu.tw)。
2.博士證書、論文及成績單之影本及相關證明文件(國外學歷須經駐外單位驗證)。
3.近7年內之專門著作。
4.全民英檢中級或相當程度英語能力檢測證明文件影本(具國外博士學位者則免附證明)。
5.經歷證明文件影本(須為服務單位正式核發並載明起迄年月之服務證明)。
(二)初審合格者,擇優通知參加筆試,筆試通過者再進行口試。資格不符、未獲通知參加考試或未獲遴用恕不退件或另行通知。如須返還書面應徵資料,請檢附回郵信封俾利郵寄。應檢附資料及證明文件不齊全或逾期報名者,均不受理。
(三)本館人事室聯絡電話:02-23619132轉196,林雪霞小姐。

附檔

國家圖書館職缺應徵履歷表(教育人員).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