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15

培養學生迎向全球互聯的未來世界



目前這個世界上正在發生的事情很驚人,請看以下的驚人數據:

    100人當中,只有5個人住在北美洲,而卻有60個人住在亞洲。

    到了2025年,地球上會有37座超級大城,每一座超級大城都超過1千萬人口(10 million);其中3座會在美國,21座則可能會在亞洲。

    到了2050年,地球人口會從2000年的600億人口增加到930億人口,等於是在50年之間增加了百分之50。而在這些增加的人口數中,有百分之4.3是來自於已開發國家,百分之60則是來自於未開發或開發中國家。

    21世紀前半段時期,只有歐洲可能會出現人口數下滑的狀況,大約減少百分之3.2。另一方面,非洲卻可能增加百分之122,中東可能增加百分132,拉丁美洲與加勒比海群島則是增加百分之49,北美洲則是增加百分之47

從上述數據可知,世界的版圖正在劇烈變化當中,國際化學習必須要成為一種基礎狀態才行。誠然,STEM學科(ScienceTechnologyEngineeringMathematics,即科學、科技、工程與數學等理工領域學科)必將持續保有其重要性,不過如果我們希望培養學生迎向全球互聯的未來世界,應該多注重國際關係、文化理解、語言能力與外交技巧等方面的課程。畢竟,國際性/全球化教育(international/global education)的需求與日劇增,設若一個國家、社會與教育體制不搶先進行,在未來就會落後於其他國家。

「哈佛學習未來研究院」(Harvard Future of Learning Institute)對全球化(globalization)的定義是:「世界各地人群、資金與文化產品的加速交流,世界各地的個人與社會將機會與風險聚集在一處。」例如,一名在羅馬學術機構工作的北京學者,到德州蓋爾文斯頓(Galveston, Texas)發表研究;一位美國南達柯塔(South Dakota)農夫追蹤中國與阿根廷的天候狀況,以了解由他農場生產之黃豆的價格。像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然而,對於各級學校與整個教育體系而言,我們究竟該如何改變我們的教育內容與方式?

首先要思考的是:是否應該將對全球知識的瞭解作為畢業要求之一?外國語言是否應該列為必修課程?教師是否應該努力激發學生對其他族群、地方與文化的興趣?學校是否應當向學生強調心胸開闊、好奇、耐心、禮節、得體態度、包容心與同情心等外交相關技巧?每個人是否都應該對政府、企業、個人、教育以及科學的國際交流更加重視?

若要將國際事務處理得更和平,讓正面效應的影響更深遠,不只需要教育,更需要能幫助今日學生迎接全球知識與資訊時代的教育。

資料來源:
Education Week
駐休士頓教育組周汶昊Wen-hao Chou摘譯
大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