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4

導入新式教育法的策略思維


當新科技為美國中小學的課堂帶來像是電子教科書(digital textbook)、混合式學習法(blended learning)等等軟硬體的創新變革之時,這些立意良善的創舉其實需要策略性的逐步導入,才有可能真正發揮其預期的效果。
湯瑪斯.亞奈特(Thomas Arnett)是「克氏創新學會」(Clayton Christensen Institute for Disruptive Innovation)的研究員,他在該會網站發表一篇名為「對學校的未來不可操之過急」的短文,以其自身曾擔任國中數學老師的經驗,對導入新式教育法提供不同的策略思維。
當他在堪薩斯市一中學教了一年的國中數學之後,即使他熱愛教學,但這份工作讓他每天都覺得很挫折。首先,因為缺乏足夠的資料,他無法掌握每一個學生對課程內容的了解程度,這讓他無法替學生解決學習上的問題。另外,他雖然贊成適性化教學,認為每一個學生的學習需求各自不同,理論上他們應該接受不同方式的指導,但要實現這樣的理想看來卻是不可能的任務。
直到有一天,他聽到紐約市正推行一項名為「個人化學校」(the School of One,現已更名為「個人化學習」Teach to One)的實驗性學習模式,並應用在國中數學的教學上。這個模式被稱之為「教育版的潘朵拉網路廣播電台」(Pandora Internet Radio of education),潘朵拉電台是一項自動音樂推薦系統服務,使用者在其中輸入自己喜歡的歌曲,該服務將播放與之類似的歌曲,而使用者對每首歌的反應好壞,決定了潘朵拉之後對播放歌曲的選擇。也就是說,在使用該服務的過程中,每一個使用潘朵拉電台的人都會發展出最適合自己的「歌曲播放清單」(playlist)。應用類似的概念,參與「個人化學習」計畫的學生每天都會收到他們自己專屬的「學習活動清單」,該清單內的學習活動都是依他們的需要和偏好所設計的,每一天結束之前,每一個學生都會接受測驗以確認他們是否熟練了當日的學習目標。這些測驗結果將由電腦程式運算之後,分別依學生的狀況,為他們各自擬出隔天的學習活動清單。
很可惜的是,這項立意良善,與眾不同的新式教學法在實際施作上遇到了很多的質疑。原因出在它是在市區的公立學校試辦,而且又選擇了國中數學這種重點科目。在眾所矚目的壓力之下,如果它不能夠立竿見影,迅速達成出色成效的話,它將無法取代傳統教學法的地位,而被棄之如敝屣。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如果創新的發明想要獲得最佳的成功機會,推出初期最好避開要求度太高的消費者及應用方式。也就是先針對不苛求的消費者進行推廣,或是鎖定傳統市場之外的非消費者下手。即使這些創新技術在問世初期只能帶來差強人意的應用效果,但對這些消費者來說卻足以滿足他們的需求。
湯瑪斯以電晶體(transistor)為例來說明他的策略思維。這項上個世紀的創新技術是在1957年由貝爾實驗室開發出來,美國電器製造商RCA(Radio Corporation of America)取得這項技術之後,認為這是一項劃時代的發明,投注了數百萬美元努力改良電晶體技術,讓它能應用在該公司的主力高階電器商品,像是座地式大型電視機及桌上型收音機等。然而該公司的投資並未獲得回報,因為他們無法找出方法,來讓電晶體控制大型家電所使用的高電壓。與此同時,新力(Sony)卻另闢蹊徑,先將電晶體應用在低電壓的小型電器,比如助聽器和口袋型收音機。雖然這些小型電晶體裝置的聲音效果沒那麼好,但對這些消費者來說卻已經足夠,因為他們當時別無選擇。需要助聽器的人不可能把真空管擴大機那種大型裝置放在耳朵裏,高傳真的桌上型收音機也沒辦法隨身帶著走。新力把電晶體應用在小型、低價、低電壓的電器上,並成功取得了市場優勢,所以他們有本錢繼續改良電晶體技術,最終應用到高價的電視和收音機商品,也就是RCA一開始想要搶佔的市場。
根據研究,「個人化學習」在最近一個學年度的成效差強人意。平均來說,參與此計畫的學生成績要比傳統學生來得好,但在某些學生族群中則表現不佳。以創新技術的角度而論,「個人化學習」的初步成效其實已經相當不錯了,它的發展狀況相當良好,只是需要更多時間來進行反覆修正及優化而已。許多人就像當年的RCA一樣,看得出這些新式教育法的潛力和未來,但卻會犯了和RCA一樣的錯。也就是希望這些新方法能夠立即應用在我們最重視的地方,並苛求它們能帶來超優質的成效。湯瑪斯表示,我們應該更有耐心,讓創新的技術能順勢發展,這樣才能在未來看到這些新式教育法所帶來的美好成果。
資料來源:Education Next

休士頓教育組 周汶昊摘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