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1/20

教育部舉辦第23屆國家講座主持人、第2屆國家產學大師獎及第63屆學術獎頒獎典禮


教育部為鼓勵學術發展及獎勵產學實務研發合作,提高教學與研究水準,促進大學發展特色並鏈結產業,特設置國家講座、國家產學大師獎及學術獎。第23屆國家講座、第2屆國家產學大師獎暨第63屆學術獎頒獎典禮於今(9)日舉行,共頒獎給8位國家講座主持人、4位國家產學大師獎得獎人及11位學術獎得獎人。

頒獎典禮由蔡英文總統擔任頒獎人,總統在致詞時除肯定得獎人的貢獻外,並表達政府對學術研究、技職教育及高教人才培育的重視。面對全球人才競爭趨勢,為培育我國優質人力並提升大學經營視野,同時強化延攬國際頂尖人才及留任國內優秀學者,教育部持續協助大專校院教師深化教學及研究,自107年起啟動為期5年的「高教深耕計畫」,提升教學品質及學生學習成效、引導大學發展特色及多元能量外,並自107年起推動「教育部協助大專校院延攬國際頂尖人才實施計畫」(簡稱玉山學者計畫),宣示我國對於國際人才之重視;另為鏈結研究成果與產學合作,教育部近年也持續推動強化技職教育政策,重視產學實務研究成果與產業相結合,並與產業共構實務導向課程及資源共享機制。

教育部表示,「國家講座」及「學術獎」獎項設置歷史攸久,已為我國樹立學術研究典範,107年更首度設置「國家產學大師獎」獎勵長期致力實務應用研發之典範。教育部國家講座主持人分置「人文及藝術」、「社會科學」、「數學及自然科學」、「生物及醫農科學」及「工程及應用科學」等5類科,國家講座設置期限為3年,除由學校配合提供主持講座所需資源外,教育部每年亦獎助每位主持人新臺幣100萬元(包括講座主持人個人獎金及教學研究經費各50萬元),3年合計新臺幣300萬元;國家產學大師獎分「工程」、「電資」、「人文、設計、藝術、商管及民生」及「農業科學、生技及護理」等4領域,得獎人為終身榮譽並獲頒獎座新臺幣90萬元;學術獎領域與國家講座相同,得獎人獲頒獎金新臺幣60萬元。

第23屆國家講座主持人共計8名,分別為--人文及藝術:國立交通大學馮品佳教授;社會科學類科:國立臺灣大學王泰升教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蔡今中教授;數學及自然科學:國立臺灣大學林金全教授、國立清華大學果尚志教授;工程及應用科學類科:國立臺灣大學傅立成教授、國立交通大學曾煜棋教授、國立清華大學宋信文教授。

第2屆國家產學大師獎得獎人共計4名,分別為--工程領域:國立虎尾科技大學洪政豪教授、國立臺灣科技大學陳生金教授;農業科學、生技及護理領域:國立屏東科技大學陳福旗教授;電資領域:國立臺北科技大學賴炎生教授。

第63屆學術獎得獎人共計11名,分別為--人文及藝術類科:中央研究院李貞德研究員及孫天心研究員;數學及自然科學類科:中央研究院鄭日新研究員、國立中央大學劉正彥教授及國立清華大學牟中瑜教授;生物及醫農科學類科:中央研究院李秀敏研究員、國立臺灣大學吳明賢教授及長庚大學張玉生教授;工程及應用科學類科:國立臺灣大學李百祺教授、國立成功大學蔡明祺教授及陳東陽教授。

頒獎典禮除播放短片介紹得獎人重要學術研究內涵及個人簡介外,並由國家講座主持人蔡今中教授、國家產學大師獎獲獎人賴炎生教授及學術獎得獎人劉正彥教授分別代表得獎人致詞。

國家講座主持人蔡今中教授是國內科學教育領域及數學學習的重要學者。蔡教授的研究都基於建構主義的理念,跨越教育的各個研究面向,舉凡學生科學運思、認知結構的多元表徵、認識論的觀點、網路學習的環境建置及學習者特性,都有開創性的實徵研究,其論文質量極優,從國際指標看,在教育類研究學者中名列前茅。蔡教授在教學及人才培育上成就卓越,他所輔導的科教領域及數位學習的學者中,多人屢獲科技部傑出獎與吳大猷先生紀念獎,今年也是蔡教授是第二次榮獲國家講座主持人,並晉身為終身榮譽國家講座主持人。

國家產學大師獎得獎人賴炎生教授擔任中華民國電力電子協會理事長,由點而面推動電源與驅動器產業之產學間交流與人才培育合作,北科大技職體系產碩生就業率幾乎達100%,並獲選IEEE Fellow-學術領域的肯定。賴教授辦理電力電子菁英營、產學碩士專班,培育人才不僅限於校內或合作廠商,而是擴展至全國,對產業人才需求提供具體有效支援,並運用業界資源培養產業需求人才與充實實務教學設施,卓然有成。

學術獎得主劉正彥教授在分析電離層資料用以監測地震的可能前兆有開創性貢獻。他首開先河用GPS 電離層全電子含量觀測資料,追蹤海嘯同震的源頭和傳播,由此啓發電離層海嘯預警的研究,其在日食時月球陰影對電離層所產生的重力波的船艏震波效應的分析亦是經典之作。劉教授其他許多重要研究成果也為福衛七號衛星先進的觀察工作鋪路,引領國際研究趨勢。從電離層物理的基礎研究,到地震前兆及海嘯預警的防災及減災應用,劉正彥教授都有指標性的重要貢獻。

此外,在今年度得獎人中,國家講座得獎人馮品佳教授在美國弱勢族裔文學與文化研究、東西印度文學與文化研究等領域的研究成果斐然;王泰升教授透過歸納與演譯建構「具有歷史面向的法社會史」,是台灣法律史的先驅;林金全教授研究興趣非常廣泛,包括分子反應動態學和雷射在分析和材料化學中的應用;果尚志教授近年在氮化銦鎵奈米結構發光元件獲得突破性成果;傅立成教授專注於控制、機器人自動化及人工智慧應用等方面的研究,有非常優異的研究成果;曾煜棋教授是首位發現無線網路中的廣播風暴、也是最早定義sensor coverage問題的學者,他擔任許多指標性期刊編輯、國際會議主席、諮議委員,及獲得國際性大獎等榮譽;宋信文教授著重研究先進奈米生醫材料、藥物制放載體、心肌組織工程與再生醫學,研究成果獲得全球矚目,宋教授今年也是第二次榮獲國家講座主持人,晉身為終身榮譽國家講座主持人。

國家產學大師得獎人洪政豪教授長期投入磨潤研究,其研發成果已商品化,大幅提升廠商的產值,對國家機械產業發展具有貢獻;陳生金教授投入於鋼結構的技術研發及應用,擁有多項鋼結構專利,為重要建築(如101大樓)及工程所採用,在科技部技轉累計金額也是全國第一;陳福旗教授長期致力於蘭花遺傳育種變異分析及新品種等研究,並申請多項新品系品種權通過審查,扶植小農商機,有具體貢獻。
學術獎得獎人李貞德研究員研究領域含括女性史、醫療史、法律史,及女性醫療史,為臺灣文史學界的表率,在國際上也獲得重視;孫天心研究員為漢藏語言學家,他提出新學說、新現象,並發現新語種,在藏緬語領域具領先世界的地位;鄭日新教授是台灣微分幾何領域的領導人物,是柯西黎曼幾何方面具有開創新研究的先驅者。牟中瑜教授聚焦在凝態物理的強關連及拓樸方面的物理問題,研究方向具原創性,在國內物理界享有相當的榮譽。

李秀敏研究員在推進「葉綠體蛋白導入葉綠體」研究領域,獲有開創性之具體成就;吳明賢教授為國內傑出的醫師科學家,透過嚴謹的學術研究加上臨床驗証,減少消化道惡性腫瘤對國人的生命威脅;張玉生教授在國人兩大特殊癌症(鼻咽癌及口腔癌)生物標記的研究,有創新性發現的成果,對國人的健康有重大貢獻。李百祺教授研究領域專注在生醫影像技術,為全世界首度實現活體多標靶的光聲分子影像成像技術,是受到全球肯定的頂級學者;蔡明祺講座教授深耕馬達科技研發逾30年,為國內外知名的馬達設計與驅動技術的權威學者。陳東陽教授在結構與固體力學領域的學術成就卓越,曾獲Thomas Archibald Bedford Prize及國內多個重大獎項。

教育部說明,本次頒獎典禮延續上屆頒獎典禮精神,以「引領」為主軸,期藉由獲獎人對學術與實務研發的堅持與熱情,進而引領臺灣持續與全世界各國併肩帶動學術研究與產業創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