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14

性格優勢與學業優勢對成功人生同樣重要



非認知能力(non-cognitive skills,即學科知識以外的能力,例如情緒、動機、自律、熱情、自信等等)與性格特質,對於成功人生的影響程度其實跟學業能力一樣。上述乃是布魯金斯學會(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兒童家庭中心the Center on Children and Families)最新發表的研究報告結果。

該份研究聚焦在兩個非認知能力上,一是「成就性格優勢」(performance character strengths,即投入一項任務並持續處理至完成的能力),一是「深謀遠慮」(prudence,也就是決定延遲享受並將目光放在未來的能力)。該研究強調,學生的非認知能力並非與生俱來,而是由師長協助培養與發展。

作者群同時也提倡,學校與學生應該致力於教室裡的性格培養,老師更應該找出新方法來評量、追蹤與培養學生的非認知能力。

*如何評量性格?

研究團隊設計了一個複合量表(composite score),該量表是參考全國青少年長期調查(the National Longitudinal Survey of Youth)所使用的「行為問題指數」(BPTthe Behavior Problems Index)而設計得來。該調查開始於1979年,當時參與的學童只有56歲,由學童們的母親接受問卷調查。當這批學童成長至1011歲時,他們的母親又再接受了一次調查。這些母親必須為她們的小孩在專注力、衝動性、持續力以及其他能力等方面進行評量。

根據這份複合量表,研究者發現在性格優勢上得到愈高複合分數的學童,愈能以2.5以上 GPA成績從高中畢業。同時,這些學童也比較不會成為青少年罪犯或未成年父母,拿到大學學位的比例也更高。

「可見,性格很重要。學習並展現性格優勢的學童,不只能完成更長期的教育歷程,收入也更高,而且在其他人生面向的表現也能比別人更好。」另外他們的研究已經證實性格優勢是可以被培養的。「當然,還有很多其他因素也是很重要的,例如最明顯的認知能力。當然文化、社會與教育等變數也都必須考量進去。」

性格優勢與學業成就之間也有相關性。在同樣的全國青少年長期調查裡,發現學生的數學與閱讀評量分數,跟他們的性格優勢分數呈現正相關。即使研究者已經控制了家庭收入與種族差異等其他變因,該教育成果發現相同。

不過,研究者提醒,某些命定的因素(例如母親是少女媽媽)會造成性格弱勢以及低學業成就。教育者們若能早一點縮減這些非認知能力的差距,就有機會幫助弱勢學生在後來的生涯階段超前。

以下段落摘錄自該份研究:

「如果性格優勢對於人生的成就有很重大的影響,那麼若它們發展不均衡,就會對社會階級流動與平等造成衝擊。就像收入、福利、教育品質、居住環境以及家庭穩定性會有差距一樣,這些重要性格優勢的發展也會跟著有差距嗎?目前相關研究不多,然而從既有的證據看來,性格優勢或非認知能力是會因家庭收入或社會階級而產生很大的差距的。

如同認知能力一樣,非認知能力的差距會出現在一個人的生命早期,而且其影響力會持續終身。貧窮嬰兒與非貧窮嬰兒之間的行為差距早在九個月大時就可以被觀察到,而且這個差距會在兩歲時擴大。」

資料來源:EDUCATION WEEK


休士頓教育組 李知音摘譯

(主題:生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