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14

學者傑.格林發表研究為藝文教育的重要性發聲



阿肯色大學教育改革系(the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Reform)系主任傑.格林(Jay Greene)最近發表了一篇名為<從現場看戲中學習>(Learning From Live Theatre)的論文。格林與合作撰寫的作者們使用隨機對照試驗(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設計了一項研究,發現將學生帶到劇場去看現場演出的戲劇,對於他們的學習能產生大量的益處,而且這些益處可以量化評估。這項研究乃是延續格林於2013年進行且發表的另一項研究,該項研究同樣使用了RCT實驗設計,發現帶學生到美術館去進行戶外教學,確實能為參加學生帶來大量的、可測量的益處。

<從現場看戲中學習>發表於《教育一下步》(Education Next)期刊中,格林等作者發現,學生從觀賞劇場現場演出時得到的識收穫,「比他們只從書本上讀劇本或是看該劇的電影版,還要很多

格林等人的研究對象是一群來自49所學校712年級的學生。作者們請阿肯色州費耶特維爾(Fayetteville)的「方形劇院」(Theatre Squared)提供兩齣戲的免費戲票,一齣戲是由查爾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的小說<小氣財神>(A Christmas Carol)改編而成,另一齣戲則是莎士比亞(Shakespeare)的哈姆雷特(Hamlet)。在49所學校中,其中有22所學校、總共330名學生獲得其中一齣戲的戲票,得以進劇場看戲。另外27所、總共340名學生則是控制組,他們被分配閱讀其中一齣戲的劇本或是觀看該齣戲的電影版。每位進劇場的學生要在看戲之後(通常是一、兩個月後)繳回一份問卷,問卷內容包含學生的基本資料、對所看戲碼的理解程度、對差異性的包容性以及再重返劇場看戲的意願選項。

跟只讀劇本或看電影的學生比起來,到劇場看現場演出的學生們對於該戲的理解程度明顯高出許多。比方說,在看戲的學生裡,約有百分之94的學生能夠正確指出奧菲麗雅(Ophelia)是《哈姆雷特》裡的角色;而讀該劇劇本或看該劇電影版本的學生裡,只有百分之62的學生能說出奧菲麗雅是誰。再者,約有百分之93到劇場觀賞《小氣財神》的學生知道「humbug」(騙子/詭計)這個字的定義,而控制組的學生們只有百分之62%能答得出來。

很有趣的一點是,這項研究結果顯示,學生們是否想進劇場看戲的興趣,在參加前與參加後並沒有多大差別。這跟之前的美術館研究不一樣,因為學生們在參加美術館戶外教學後,對於未來要繼續參觀美術館表現出更高的意願。另外,這項結果與先前的美術館研究結果有一點相當類似,那就是到藝文場所進行戶外教學的學生能展現更高的包容性與理解力。在美術館研究裡,參加美術館戶外教學的學生跟沒有參加的相比,對於藝術能夠表現出更高的批判思考能力、更多的同情心與包容力,也對於參觀美術館有更多的興趣。這種戶外教學活動對於弱勢學生的影響更大,因為他們以前甚至完全沒有機會參觀美術館或其他的文化組織。

研究結論:「文化底蘊豐富的戶外教學活動很重要,能為學生的各種學習帶來很好的成果,這不正是學校與學區所關注的嗎……研究結果顯示,學校可以嘗試利用學區裡的文化機構來達到良好的教育成果。事實上,並非所有最有效率的學習都只發生在校園建築的磚牆內。」

許多聰明的教育研究者都很清楚,把研究重點放在考試成績與畢業率是最簡單也是投資報酬率最高的,因為那些都是隨手拈來的結果。然而,格林等人的研究結果卻顯示,有想像力、有才華的研究者還是可以用嚴謹的方式去討論課堂以外的學習活動,而且仍然很有價值。許多學習藝術教育或音樂教育的大學教授,從來就不曾嘗試有計畫地去研究藝文到底如何讓學生真正從中受益,然而,大多數人的態度往往都是「如果你能證明它真的很重要,我才會開始擔心對它的注意力是否不足」,既然藝文教育提倡者總是提不出嚴肅而有力的證據,藝文教育會被忽略也是很正常的。還有,許多學校改革的推動者對於多元教育的重要性也只是流於應酬話而已,當他們聽到學校不停地轉移資源與刪減時間來補強學生的閱讀與數學能力時,往往也只是聳聳肩而已。因此,格林等人的研究確實為上述的缺憾做了很大的努力與貢獻。

資料來源:Education Week

休士頓教育組 李知音Jhih-yin Lee摘譯